Re:Materialize材料美学趋势展:回归材料思维,重塑设计之道

设计上海
时间:2025-05-29 11:58:01 来源:专栏

#策展人对谈 - 张雷&卢靖毅

“设计上海”2025特别策划

Re:Materialize 材料美学趋势展

2025年6月4日至7日,亚洲权威国际设计盛会“设计上海”2025将在上海世博展览馆盛大回归。今年,备受瞩目的Re:Materialize材料美学趋势展将亮相“设计上海”2025二号馆。展览以 “回归材料思维的设计之道” 为主题,倡导在设计初期回归材料思维,强调“材料设计前置”的正向设计理念。

由融设计图书馆创始人张雷与融设计图书馆研究研究总监卢靖毅共同策划,由融设计图书馆与“设计上海”共同发起,Re:Materialize 材料美学趋势展将邀请跨界艺术家、设计师、艺术院校、传统手工艺研究者与不同材料领域的生产者,以2025/26材料趋势报告三大主题为线索,呈现材料设计的多元创作。领域涵盖传统手工艺材料、建筑与室内材料、软装与时尚面料、可持续材料与消费科技材料等,探索材料的本质与潜力,推动可持续且富有创造力的设计实践。

2024 Re:Materialize 材料美学趋势展现场回顾

Questions

& Answers

策展人对谈

张雷是“品物流形 PINWU”、融设计图书馆创始人,主设计师,“From余杭”计划发起人,也是融设计展策展人。

张雷Lei Zhang

设计师 |传统工艺研究

融设计图书馆创始人

他带领品物流形设计团队获得20余项国际设计大奖, 用当代设计语言对传统材质, 传统手工艺重新定义,作品在意大利、法国、荷兰参与全球巡展。与Christoph John和 Jovana Zhang共同创立非盈利机构融设计图书馆,带领团队系统研究中国传统手工艺材料体系,推动当代设计对传统材料的应用。

Q:回顾融设计图书馆过去十年间的展览计划,谈谈Re:Materialize材料美学趋势展的由来?

A:2012年,融设计图书馆启动了融设计展,每一年,研究团队针对一个中国传统手工艺材料进行解构研究,第一个五年是竹、丝、土、铜、纸;第二个五年榫卯、着色、编织、铸造。

每当一个课题的研究结束,我们会邀请20位跨界设计师尝试应用材料研究的成果,去创作设计作品,以此推动传统手工艺的再生。

2013年巴黎卢浮宫「融·竹」设计展现场

2024年,融设计图书馆团队在设计上海完成了“融设计展第九年·铸造”的发布。在同期,我们还尝试策划了一个小型的概念展“融·材料趋势实验室”。正是因为这次冒险的尝试,在2025年融设计图书馆联手“设计上海”正式启动了Re:Materialize材料美学趋势展。

2015米兰「融·土」设计展现场

展览的第一使命,是推动在设计初期回归材料思维,强调“材料设计前置”的正向设计理念(第一步:材料研究;第二步:材料美学创作;第三步:设计创作)。传统手工艺的研究正是材料美学创作的基础。材料思维与造型思维,是两种做设计的方法,先造型后材料,属于造型优先的设计。而先材料后造型的方法,会让设计师回到材料本质,挖掘材料本身的潜能,让材料去决定造型。两种方法没有对错与好坏,适合于不同背景的设计实践。

2016年余杭「融·铜」设计展现场

展览的第二使命,是探索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材料之间的关系。我们一直在探索尝试传统手工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但仍然无法实现传统工艺和自然材料在产品、交通工具、建筑室内等高功能要求的环境的落地使用。当融设计图书馆团队尝试对科技材料进行美学改造的时候,我们发现,虽然材料在生产阶段是由工业机器完成,但在长达1年的美学研发阶段,传统手工艺打开了材料美学的大门,科技与自然,科技与人文在这个阶段被连接在了一起。

2017年米兰托尔托纳「融·纸」设计展现场

第三个使命,是建立跨材料领域的美学对话,在同一个设计主题下,跨越传统手工艺材料、建筑与室内材料、软装与时尚面料、可持续材料与消费科技材料。

2019年深圳设计互联「融·榫卯」设计展现场

Re:Materialize

材料美学趋势展

Re= Return(回归)

回归材料思维的设计之道

Re:Materialize材料美学趋势展旨在倡导在设计初期回归材料思维,强调“材料设计前置”的正向设计理念。通过重新审视和创新运用材料,鼓励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注重材料的本质与潜力,推动可持续和富有创造力的设计实践。

展览由融设计图书馆与设计上海共同发起,邀请跨界艺术家、设计师以及不同材料领域的生产者,以2025/26材料趋势报告三大主题为线索,完成材料设计创作。领域涵盖了传统手工艺材料、建筑与室内材料、软装面料、时尚面料、可持续材料与消费科技材料。

Q:融设计图书馆多年来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手工艺,您能否与我们分享您认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材料或工艺案例?它在当代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是怎样的?

A:“飘”纸椅的诞生,是对传统工艺与材料进行大胆创新应用的成果,是品物流形PINWU一切研究和创作行为的起点。

“飘”纸椅细节展示

通过创新思维,我们将原本仅用于纸伞制作的糊伞工艺以及构树皮纸材料,从纸伞这一传统载体中解放出来,引入到了家具领域,赋予了家具全新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在当代设计中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

“飘”纸椅

十二年后的今天,品物流形团队将中国绞胎工艺应用到东鹏iw岩板设计中,实现了传统手工艺与工业技术的联合。

东鹏岩板

Q:作为一位设计师与策展人,您对未来材料设计与手工艺发展最期待的方向或突破是什么?您希望未来的设计能够与材料和传统工艺发生怎样更深层次的互动与探索?

A:我非常希望看到手工艺与科技材料的对话,中国传统手工艺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自然材料的改造方法,同样可以应用在工业与科技材料。人与科技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互为促进的,手工艺的发展,也未必是线性的。

从13年前的“飘”纸椅,到今天科技材料美学创作,融设计图书馆团队一直不变的使命,是通过对传统的解构,推动手工艺的再生。

Q:这些年来,您如何见证“设计上海”的成长与发展?在材料与传统手工艺设计或跨界合作上,“设计上海”是否为您提供了新的灵感或机遇?

A:融设计图书馆和“设计上海”,的确有着相互激励和成长的过去。

2016年,融设计图书馆团队因为设计上海的机缘,启动了在青山村的绿色手工艺计划“The Lake”,也正因为这个展览,融设计图书馆团队最终决定搬入杭州北面的山区——青山村。

The Lake 作品展示

到了 2020 年,“设计上海” 再次成为融设计图书馆重要成果展示的舞台。融设计展 “着色”?第一次在国内首发。这一展览呈现了我们团队在传统色彩工艺的深入挖掘与创新呈现,吸引了众多专业人士以及设计爱好者的关注。随后,融设计展?编织以及铸造两届主题展览也相继在 “设计上海” 首发。

2020年设计上海「融·着色」设计展现场

2023年设计上海「融·编织」设计展现场

2024年设计上海「融·铸造」设计展现场

每一次展览都是我们对传统手工艺不同领域的深度探索与创新表达,而 “设计上海”这个平台则为这些成果提供了面向大众、面向行业的展示窗口。同时,“设计上海” 也切实见证了融设计图书馆的发展历史,从最初的摸索前行到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材料研究与材料设计应用体系。

“设计上海”同样也见证了融设计图书馆的历史。在“设计上海”,我们可以实现跨领域的设计对话,跨行业的碰撞,这种碰撞所迸发出来的灵感火花,为我们在传统手工艺设计创新以及跨界合作方面开辟新的方向。

Questions

& Answers

策展人对谈

卢靖毅毕业于米兰理工大学服装设计硕士。

卢靖毅

Jingyi Lu

品物流形PINWU设计合伙人

融设计图书馆研究总监

多年来生活和工作于意大利与中国,所涉足领域包括服装设计、面料设计、首饰设计、艺术装置、品牌策划以及设计研究。带领团队致力于手工艺材料在不同领域中的设计实践和融设计图书馆的手工艺材料研究。

Q:本次展览将基于2025/26 材料趋势报告三大主题为线索展开,您能否简要介绍这三大趋势的核心方向?它们分别反映了哪些材料创新或设计思考?都有哪些确认参展的艺术家、设计师可以与我们分享?

A:本次展览围绕2025/26材料趋势报告提出的三大主题展开:“刹那欢愉”(Present Optimism)、“未来庇护所”(Nostalgic Shelter)和“中和共生”(Harmonic Connection)。

这三个不仅是对材料美学探讨的命题方向,更是关于设计如何回应当下社会与生态议题的深度思考:在全球面临深刻变革与多重危机的背景下——环境危机、自然危机、经济动荡交织,人们需要怎样的设计?人类该如何重建安全感?人与地球的关系该如何重新定义?设计师的创作使命是什么?

2025/26材料趋势报告

三大主题:

刹那欢愉 Present Optimism

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让每一个微小之处都和谐美满,拒绝执著于过去或未来,设计关注于创造当下的幸福感。

未来庇护所 Nostalgic Shelter

探索了记忆与想象的交汇,人类对未来的构想往往带着牵引出对远古记忆的乡愁,设计如同一条贯穿时空的情感纽带,连接着“已逝去”和“将来到”,探索未来材料与地球原始材料的对撞美学。

中和共生 Harmonic Connection

面对气候危机、战争威胁、人口老龄化等严峻挑战,设计的意义远不止美学表达。“中和共生”主题聚焦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以及多物种的和谐共存,呼吁设计师以责任感和务实精神解决当代问题。

展览邀请跨界设计师、艺术家、传统手艺者与20个各行业具有代表性的材料品牌一起,共同以“命题作文”的方式结合趋势方向创作材料。通过趋势主题的引导,设计不再只是结果的呈现,更成为材料思维的发生现场——传统工艺的温度、设计师艺术家的创造力与品牌的技术能力在这里对话,共同构筑一个关于未来材料想象的实验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材料展示图

Q:当前,全球设计界对材料与传统工艺的创新应用越来越关注。您是否观察到某些传统材质或工艺在当代设计与未来趋势中展现出不同的价值与可能性?

A:可持续材料依旧是当下无法忽视的重要类别,关于可持续的讨论正变得更加全面,也逐渐融入日常。设计师们不断探索那些“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的可降解材料,易于拆解与再生的循环材料,亦或是在使用过程中真正实现“持久陪伴”的设计。

事实上,传统手工艺本身就承载着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的可持续智慧。从传统材料与工艺走向当代设计,我们始终能从手艺人的经验与常识中汲取灵感。

 

手艺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本身,更是一种灵活变通、因地制宜的思维方式。在当今工业化高度标准化的生产体系中,手艺的介入让设计在一开始就拥有更大的自由度,也帮助创作者在有限中激发出更多可能性,保持思维与创作的鲜活力。

Q:您认为中国传统材料与设计工艺在当代设计中是否还存在未被充分挖掘的潜力?哪些传统材料或工艺值得更多设计师重新审视与应用?

A:在过去十余年间,融设计图书馆始终致力于从传统手工艺中发掘材料的美学价值与手艺背后的智慧。

许多传统技艺的式微,并非源于其工艺本身的衰退,而是因为它们所呈现的终点——也就是“成品”——逐渐脱离了当代的使用需求和审美语境。

2023年"设计上海"「融·编织」设计展现场

然而,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在整个制作过程上,尤其是材料被一步步处理、转化的过程,其实仍然能提供非常丰富的设计思路。比如编织、自然染色等,它们所蕴含的操作逻辑和感知经验,仍旧非常值得被重新理解。

2023年"设计上海"「融·编织」设计展现场

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传统材料,比如纸、竹,本身在手工艺中拥有极强的变化能力与表现张力,但在当代工业体系中,却因为标准化与效率的要求变得趋于单一,失去了原本的可能性。

2023年"设计上海"「融·编织」设计展现场

参展艺术家徐燕辉作品

Q:在全球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大趋势下,您认为融设计图书馆在保护与再设计传统材料上的实践经验,有哪些可以为当代设计师提供的启示?

A:我们在做的不是回到过去,而是从现在出发,重新理解传统材料和技艺。

融设计图书馆更关注的是——如何跳出既有的材料思维惯性,运用跨学科的视角,将传统工艺方法转译到新的设计语境中。

通过重新使用、重新组合、重新激活,让材料在当下产生新的形态与意义,成为具有当代价值的创作资源。

2025年6月4日-7日,让我们相约“设计上海”Re:Materialize 材料美学趋势展——期待它为设计行业注入新的活力,朝着可持续且富有创造力的方向大步迈进。

网友评论
发现好物 查看更多好物
推荐案例 查看更多案例
设计上海
小程序 小程序
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小程序
随时随地都可以看~
写评论 写评论
写评论
分享 分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