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设计 人物 | 断竹系列 · 倪小舟设计展

2018-9-14 16:38:56  出处:其他  作者:佚名  

  中国人用竹的历史在早期文化中多有呈现,惜竹易朽,留下的实物并不多。竹简与木牍为中国古代书籍存在的最初形式,影响深远。汉以前的大量文献就是简牍保留下来的,这才让后人有幸看到《论语》《尚书》《礼记》的最初模样。

  与竹相关的事物多与文化和日常生活相关。文房有:笔、笺、简、簿、籍;乐器有:笛、笙、竽、管、筝;工具有:笥、笼、筌、篓、箱;用具有:笏、筹、签、箸、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这些例举的文字均在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中有注释,字义古今相差无几;由此可见,竹文化的生命力之顽强。

167

  在浙江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竹席、竹篓、竹篮等文物,良渚文化距今五千年左右;后又在湖南高庙文化遗迹中发现竹篾垫子,竹篾经纬清晰,孔目排列整齐均匀,而高庙文化至少早于良渚文化两千年。以竹为用到以竹为友,古人在漫长的文明之路上一路前行,从未抛下过中国绝大部分尤其江南地域随处可见的竹子。竹子以其韧性、腹空、清节、耐寒等特质获得文人的赞许,它与松梅一道成为岁寒三友;又与梅兰菊一起,成为四君子,完成了自我文化形象的塑造。竹具有崇高坚劲之节,又有虚怀若谷之心,自古以来文人不吝溢美之词,画家不惜丹青笔墨,将竹文化推至圣洁领域。

167

  《诗经》咏竹,瞻彼淇澳,菉竹猗猗;《史记》载竹,渭川千亩,竹园官营;宋人戴凯之始著《竹谱》,待元人李珩收录《竹谱》时,竹的种类达三百三十四种;到了明人朱松邻刀下,竹已变纸,故事书法篆刻皆跃然于上,以刀代笔,变大千为小景,著宏观为细微,让竹艺于此焕然一新。唐代文献有载,其时竹刻“人马毛发,亭台远水,无不精绝”,宋代有工匠詹成,“雕刻精妙无比”,但这些均限于文字叙说,无实物存世。而明代朱松邻以“松鹤图笔筒”展现技巧与才华,苍松老干,瘿节斑驳,枝干虬劲,松针郁郁;此作品为中华竹刻艺术经典之作,可视为里程碑。

167

  这之后,竹刻艺术一发不可收拾,竹刻工匠留下姓名者蔚为大观,作品如过江之鲫,各流派争雄竞秀,各显其能。嘉定派奏刀深峻,洼隆深浅,传达文人的野趣朴茂;金陵派惜刀不舍,重薄轻厚,表达工匠的文化情怀;至于浙派竹雕,则另僻蹊径,皮雕留青,强调韵味,追寻笔墨之欢;然无论何宗何派,自明晚期四五百年以来,恪守竹刻之原则,为文人雅士闲情添趣,为富商巨贾生活增乐。

167

  近些年国学陡然增热,传统技艺枯木逢春。竹雕工艺也不例外,仿古器渐成风涌之势,创新者亦日益昌隆。理解竹,不能仅仅停留在竹性上,更重要的是要在其千百年来祖先积累的文化性上做文章,宋人王安石说:“道有本有末。本者,万物之所以生也;末者,万物之所以成也。”用此解释竹雕艺术,方可知竹之挺拔中空强韧有节的文化情结形成的根源。(马未都)

167

“断竹”系列作品简述

  因无法适用于传统竹刻而被废弃的种种形态怪异的竹,是大自然在不同情境下赋予的又一生命存在的状态,倪小舟对此情有独钟,幸然釆之,并与其朝夕相伴,瞻彼其奥,逐渐形成“断竹”这一创意观念。返扑归真,以极简的审美取向,顺其自然形势,精微有度地断取提炼,寻求天人合一最具美感升华的可能性。藉由竹自身的语言,突破传统竹雕的语境,在不同光线、空间、场域中呈现竹不同的状态与美感及气象万千的精神意向。这是一次回归根植于竹本身精神内涵的探索,突破传统竹刻以技艺刀法为审美基石的范畴,并与他的“续竹”系列作品在更为宽泛的文化背景下遥相呼应。

167

  倪小舟,著名竹刻艺术家,字问竹、箐隐、南周子。1962年生于江苏昆山,地地道道的巴城人。他以倡导简洁、文雅、赋予内涵的竹刻之风著称,早年几度幽居浙皖山林,与竹为友。为探究竹刻历史,倾其余力收集历代竹刻、文房雅物、文房家具、古代竹器、木雕花板等数千计。他不但悉心收藏历代竹刻、竹器,也解读作品的精髓,同时,还能精心创作许多竹刻艺术品,栩栩如生,古朴典雅。

  2008年,倪小舟在巴城老街上创建了“江南木雕馆”,将自己多年辛勤奔波收藏的300余件江南三大流派木雕工艺品陈列展出,意在弘扬民族民间艺术,呼吁保护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zhangjie3
公众号二维码
推荐阅读
网友评论

选风格填面积,马上免费预约

请选择你喜欢的装修风格
请选择风格
  • 请选择你喜欢的装修风格
  • 简约风格
  • 中式风格
  • 欧式风格
  • 田园风格
  • 日式风格
  • 混搭风格
  • 地中海风格
房屋面积不能为空
手机不能为空
请选择你所在的城市
城市不能为空
60获取验证码

立即免费申请

我已阅读并同意《隐私政策》

热门案例

太平洋家居网官方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