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哲琴:理性可以让感性飞起来

2016-3-11 12:23:10  来源:pchouse  作者:李召莉、简泳仪  

  【太平洋家居网 设计频道】2016年3月设计上海盛事如期而至,朱哲琴老师携中国当代原创设计领域的代表品牌“看见造物”应邀现身,对外发布了“看见造物”2016年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特别订制的最新代表作:看见·漆电吉他。藉此机会,PChouse采访了有如此突破性创作的朱哲琴老师,来听听她对传承与探索、中西方设计等的看法。

  采访对象:朱哲琴

  采访记者:李召莉、何畅

  文字整理:李召莉、简泳仪

  【关于朱哲琴】

朱哲琴:看见造物
朱哲琴

  朱哲琴,【看见·造物】创始人兼艺术总监;音乐艺术家,当代中国创造倡导者。

  【采访实录】

  【PChouse】:您的个人事业涉及了音乐创作和产品手工艺术,这两个领域看起来跨度非常大。是怎样的机缘让你对中国手工艺产生了兴趣呢?

  【朱哲琴】:我2009年的时候以1美元的年薪作为Yuan的形象大使,主要的任务就是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音乐和手工艺文化方面。我觉得过去20多年自己都是再跟无形的东西打交道,然后慢慢在中国手工艺的学习过程中对造物和物质本身有了感觉。其实我也在做“声音艺术”的研究,更是介于无形和有形之间。到现在,我更有兴趣去探讨有形和无形之间的转化和运动,觉得非常有意思而且其中奥妙无穷。

 

朱哲琴:理性可以让感性飞起来
  看见青龙 -火糇吉他

  【PChouse】:您认为这三个领域间互相有什么影响吗?

  【朱哲琴】:原本做无形的东西,让我现在看有形物体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思考的方式也不一样。在做有形物体时,对我在造物、包括解决现实问题等能力都有所提高,也对物质和精神层面之间的关系有更深的认识和导入。在刚刚的论坛演讲中我们发布了2016年为中国传统文艺定制的一个重磅企划产品,那就是把中国的“漆”带到了当代,包括西方的电子乐器。我们跟“看见造物”以及“funda”推出了全球第一把中国漆电吉他。这个就是我把艺术、设计、手工艺,中国工艺和西方的制琴工艺进行结合起来的一种方式。“看见造物”的高端定制会将于今年4月1日在香港会展中心做一个亚洲设计的展示,包括“看见造物”的6大材质,19组造物中的72件,大家届时可以关注下。

朱哲琴:理性可以让感性飞起来
  看见·青龙电吉他

  【PChouse】您刚提到把中国的手工艺和西方的制琴工艺做结合,您觉得这两种技术里有一些什么有趣的摩擦呢?

  【朱哲琴】:中国传统的“漆”艺有上千年的历史,和超过半个世纪的西方电吉他,结合起来你能想象得出得有多艺术感。电吉他在美国加州主要是手工制作,而且在美国也得到很广泛地推动。现在是根据西方的两把吉他的型号进行定制,设计之后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看见·青龙”,是 联合和Fender手工定制的一款电吉他设计。

  “看见·漆”电吉他一对两把,取名:看见青龙 -火糇吉他,其中运用到了中国的菠萝漆。我们以中国“四象”之一的“青龙”和2016中国农历的“火猴”流年为这对世界第一对中国漆电吉他命名。之所以取名“青龙”,是为了纪念在火猴年把工艺带到了西方。“看见”每两年或三年就会向外界推出一款从中国传统手工艺角度研发的高端手工艺产品,也是为了在全世界彰显中国手工艺的精湛。这类型作品主要针对臻爱艺术的收藏家,还有愿意把这些工艺传承下去的人。

  【PChouse】:这款吉他的设计跟“看见造物”以往的产品反差还是蛮大的,在创作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声音吗?因为这毕竟突破了人们对“看见”品牌以往的印象。

  【朱哲琴】:“看见”品牌其实有一个脉络,我们在2012年是根据黑陶做了中国的茶具,之后在2013年、2014年推出了“看见·戏石”屏风。这款屏风很有趣,是一种工艺在两个时代的对话。其中的螃蟹是用宋代的双面绣,用到了当代的数码印刷,就是丝的工艺在不同年代的阐述。而“青龙”吉他上的菠萝漆是个很抽象的东西,当它跟具象的东西结合一起,就会有不同的火花,切入的角度是非常重要,它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融合,所以这款产品是有很大的突破,但突破中是有一个美学的整体概念。你会发现“看见”品牌的一个连贯线索是工艺的不断推进,是不重复的。

朱哲琴:理性可以让感性飞起来
看见·戏石屏风

  【PChouse】:下一个有可能会做的尝试是什么?

  【朱哲琴】可能是太空探索?!

  【PChouse】:您对目前“中国原创设计”怎么看?

  【朱哲琴】其实今年“看见”的成功在文化到工艺的传承和创新,这件事一个角度可以切入到很多面。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对当代生活的改善方式。我觉得这是一个可选择的概念,你会通过这些面看到中国人对原创性的需求,自信的建立以及对品质的要求,而不是靠廉价的商品创造经济,这个都是中国必经的过程,而“看见”一直都在做。我认为原创设计在中国的继续发展需要创作者、参与者、生产者,包括传媒一起把这件事情做起来、做好。

  看见 ·戏石屏风

  【PChouse】:那您在做“看见”的产品时,看见了一个怎么样的自己呢?

  【朱哲琴】:我看见了一个真正具有思想和意志的艺术家。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做这件事情,但我为什么不能做这样的事情?!世界已经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我们不能固步自封。

  通过做“看见”的产品,我更多地重新认识了以前的自己。以前我认为精神和物质是对立的,但在做“看见”的这几年,逐渐认识到其实两者一直在相互转换。艺术家最迷人之处就是自由,并对自己和未来的进行不断深层次地探索,过程中就会一直有新的突破。我们在2014年也做了一个“声音的艺术”的展览,就是打破了以往限制。其实这些想法在于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就像画画一样,颜色就是你的表达,但中间的贯穿是很重要的。譬如我对中国文化的依托,我在做不同的创作时都是用它作为载体进行表达。

  【PChouse】:有些艺术家的自由在于产品艺术的创作,而我觉得您的自由是遇到“看见”后把自由转化成参与社会的力量。您觉得这两种自由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朱哲琴】:我觉得社会在一直进步,包括人,对企业、对品牌的要求等,像苹果现在的商品就是对个性的表达。所以我觉得在不同的阶段,对艺术家有不同的使命和要求。年轻的时候,你可能是建造自我的过程,后来你就进入了一个表达自我的时期。当你需要表达自我时,你肯定会需要跟社会去交流,你的背后就不仅仅是自己。我觉得我的成长在于我不会冰冷地隔开这个世界进行自我保护,我们需要一个更自然、更开放的态度去做艺术。所以艺术家在不同的时期要面对的事情就是不一样的,而且不见得某种开放就会丢失自我。

  【PChouse】:“看见”有打算以后会通过向“设计上海”这样的平台向中国更多地展现自己吗?

  【朱哲琴】:我希望有机会可以。我是第一次来设计上海,但这次我没有空手而来,而是发布了一个最新的产品。前面三年,“看见”一直在做内修,所以我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展现。“看见”通过2015年在营销上的成绩,展现了我们的产品积累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效果”。到这个时候,“看见”的每一步都是走得很踏实的。

  【PChouse】:提到中国山寨产品的风潮,那您有担心过看见会被抄袭吗?

  【朱哲琴】:不止我们的产品被抄袭,就连我们的品牌名称也都在被复制,像“看见·造物”会变成“又见·造物”、“又见·民生”等。 当然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既然“看见”敢站起来,我们就是想启发更多的人。我们鄙视抄袭的品牌,但我们也不畏惧。其实中国的抄袭风是很严重的,不仅仅存在于商家,连设计界自己都有这种现象。即便如此,还是要有人站出来,用更智慧的办法去解决。而且手作的创作其实是需要时间的,低廉的商品会用机器来代替手作。这时候,消费者的良知是抑制这种不良现象的最好方法。因为你们的选择,你们的不买单将是对抄袭的最致命一击。所以这件事是跟各个方面都有关系的。其中除了需要有个人的认知外,还需要媒体在推动设计潮流的同时正确引导公众。

  【PChouse】你刚刚提到看见现在是一个与消费者沟通的过程,那在这个过程中对您的启发或者意想不到的一件事是什么?

  【朱哲琴】我觉得有好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我们专柜的工作人员会统计消费者提出的(意见)。像一些90后说的,这件产品很漂亮但好像跟我没什么关系。这个点就是消费者在给我启发。因为我们很多时候有一种创作的惯性,而消费者有时候会回应你一些你想不到的点。像我今天的演讲中提到,一个创作,你怎么在个人需求与大众需求中找到创新的点。有时候一些新的问题,新的需求会迫使你找到新的路径,新的方法。我们的产品会一直根据消费者的反馈进行提高,他们的意见会帮你慢慢地完善一个产品,所以这种交流和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PChouse】我之前也有跟一些设计师聊过,问他们对于设计和艺术的看法。他们会觉得设计和艺术是两码事,艺术家是自我表达,设计师是要满足用户需求。那您现在等于两只脚跨在两条船上,兼顾艺术和设计。

  【朱哲琴】我不这样看。因为艺术品可能是满足一个人的要求,但设计品是要满足很多人的需求,所以它们的本质都是要满足人的需求。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在物件,在生活方式上做一个分享呢?像苹果,它就做到了这种前卫的想法。上到总统,下到学生,都可以使用。这就是人类21世纪消费观念的一个进步。

  【PChouse】您的产品中有很多中国传统的元素,那您是否在背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呢?

  【朱哲琴】我们其实在08年开始就做了很多中国手工艺的调研,那看见是跟一般的商业品牌不一样的。我们原本是一个公益行动,所以对中国的手工艺,包括设计师资源做过很多系统的分析,长达了三年的时间,之后才转化成为自己的一个品牌。所以基础来说还是比较(扎实的)。

  【PChouse】您会怎么挑选邀约的设计师呢?

  【朱哲琴】只要你对手工艺和当代的设计有长期的关注和心得跟大家分享。像Tom Dison,他一直在不同的地方,像在印度用铜研发不同的(产品);或者石大宇先生用竹子进行创作等。所以当时我们邀请设计师其实会有一个设计的规则,第一个就是要对中国传统手工艺和当代设计结合,在这方面要有心得;第二个就是要把区域的生产者拉进生成流程,我们要真正地回馈和反哺当地的工艺人;第三个就是我们设计东西是可以使用的,而不是摆件。

  【PChouse】我发现了一个小细节,就是今天的(产品)有很多红色的图形,您觉得自然界里您看到的那种红色是最漂亮的?

  【朱哲琴】中国红就很好看 (记:在哪一种材质上很好看?) 它在漆上或者墙上(都很好看),包括中国的毛毡,都很好看。我喜欢暗红的,我希望色彩是渗透在材质里面的那种颜色,它让我觉得有时间的沉淀。

  【PChouse】您平常最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朱哲琴】我其实在加入看见之前,是一个特别自由散漫的人。但做了看见以后,我有一个很大的改变,就是我不再用艺术家那种纵容的眼光去规范我们的行为。因为我跟这么多人工作,投资了这么多钱去打造一个品牌,所以别人会要求我把沟通方面还有时间运用上做到最佳,最节省的状态。这对我个人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我也牺牲了我个人所有玩耍的时间投入到里面。而且你在带领一个团队,什么时候停什么时候走都得有谱,所以这对我有很大的锻炼,是很有挑战的事情。我觉得现在我是离开了那种自我的状态去建造一个理性的自己,这种理性又帮助我实现了最感性的部分。创作一定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感性是作品的核心,但理性是帮助你呈现核心价值的基本方法。

  【PChouse】理性最迷人的一点是什么?

  【朱哲琴】我觉得是它可以真正地成就感性。如果我们还没有搞清楚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我们还是很幼稚的。我们不能在一个层面去看待艺术,看待创作,看待自由。越是成功的艺术家,他对时间的管理和自我的管理是有很高的要求的。这是一个智慧得当的方法,我们不应该上那种半桶水的圈套。不要认为艺术家就可以肆意妄为,这样很容易变成一个井底之蛙。

  【PChouse】朱老师,您有什么一直困扰着自己的问题吗?

  【朱哲琴】我觉得很多东西都是一种自我的局限,人最难克服的东西始终是自己。年轻的时候可能会被很多现实的东西困扰着,但实际上到了后面,当你成长的时候,就会知道个人的突破会产生真正的进步。

  【PChouse】那您怎么度过这种焦灼的状态?

  【朱哲琴】对自己狠一点。像我做一张音乐,我会花上千小时在录音棚里钻研。很多人只会把好吃的吃了,但其实重要的是如何改变不好吃的东西。舒服也不是随意得来的,它是在舒服和不舒服间产生的,这种心态可以帮助你应对更多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把控自己,我就会很怀疑这个人的能力。所以那时候我就去休息,去学习中国的文化。

  【PChouse】您觉得中国文化最智慧的一点是什么?

  【朱哲琴】我觉得是自省。小到个人,大到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是个人的。

  更多活动详情请看同期精彩专题报道:

2016设计上海展

责任编辑:jianyongyi
公众号二维码
转载申明:太平洋家居网独家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网友评论

选风格填面积,马上免费预约

请选择你喜欢的装修风格
请选择风格
  • 请选择你喜欢的装修风格
  • 简约风格
  • 中式风格
  • 欧式风格
  • 田园风格
  • 日式风格
  • 混搭风格
  • 地中海风格
房屋面积不能为空
手机不能为空
请选择你所在的城市
城市不能为空
60获取验证码

立即免费申请

我已阅读并同意《隐私政策》

热门案例

太平洋家居网官方APP